发布时间:2025-04-11 信息来源:办公室转自青岛广电·回澜听涛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4月10日讯】
随着美国挥舞对等关税大棒,无差别打击全球供应链,全球经济再次迎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正在全力当好全球经济的“压舱石”。在4月6日举行的美资企业圆桌会上,商务部表示,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多边主义是解决世界面临困难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利用外资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
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及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青岛,也在此时来到了中东。
4月8日,第14届阿联酋国际投资峰会“投资中国”专场论坛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办。论坛以“中国投资新势能——全球合作的历史性机遇”为主题,汇聚两国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及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中阿双向投资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变革性作用。
论坛上,青岛登台递出开放之城、产业之城、创新之城、海洋之城、品质之城的城市名片,表示青岛正加快建设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欢迎中东资本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4月10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青岛—沙特经贸合作交流会”举行,巴萨姆贸易集团、阿勒默赫马迪控股集团、沙特电力公司等众多沙特企业和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特锐德电气、华芯晶电、赛轮集团等青岛市有关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寻求更多合作。
推介背后,是扎实的项目合作。
例如在沙特阿拉伯,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以epc方式承建沙特朱拜勒二期、3a、3b、以及沙特拉比格三期、四期等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吨水电耗屡创新低,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中沙经贸合作的标杆工程;去年8月,沙特阿美马赞油气集输平台在青岛完工交付,助力马赞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2400万吨;青岛伟隆阀门公司正在达曼市建设6条产品生产线,主要生产消防及水利设备产品,预计6月中旬正式投产……这几天,年产氧化镓、碳化硅、蓝宝石等半导体衬底1000万片的青岛华芯晶电公司,也在积极探讨在中东设厂可能性,多家当地企业表示了合作的兴趣。
开放的青岛,正在“一带一路”播撒中国机遇。
应对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承载着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也是整个沿黄流域的“经济出海口”。
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确定性的到来必然会让青岛面临开放成本攀升、市场壁垒加剧的挑战,但“不怕事”的青岛更应该将压力转化为深化开放、优化结构的契机,依托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以制度型开放的确定性“对冲”新增的不确定性风险,同时通过政策协同、服务创新与企业“共进退”,无惧风浪坚定“出海”,把自身打造成为中国机遇输送到全球的开放窗口,在关键时刻彰显青岛力量、展示青岛信心!
01 | 开放青岛的结构韧性 |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东地区的发展新机遇。
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土耳其、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等诸多中东国家都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东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建筑和投资交易总额达到390亿美元,较2023年显著增长。
青岛来到中东递上城市名片、发掘合作机会,也正是在国家战略需求中寻找开放新机遇。
青岛具备“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优势,先进制造、海洋经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产业基础雄厚,与一系列中东国家在产业、能源、金融、贸易等领域资源互补,合作空间广阔。不断拓展与新兴市场的合作范围,也正是青岛近年来的开放重点。
观察青岛的开放韧性,不能忽视其结构的深层蜕变。
今年前两个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1310.9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738.1亿元,增长9.3%,占56.3%;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431.8亿元,增长1.4%;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38.6亿元,增长43.8%。
在国家战略的拉动下,青岛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数据快速增长,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波动带来的压力。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动力,给青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抵御波动的强劲韧性。
从产业动能来看,青岛外贸的内在产业驱动力也在向新而行,青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在转变为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今年前两个月数据来看,青岛机电产品出口415.8亿元,增长10.8%,占出口总值的52.3%。其中,家用电器64.6亿元,增长11.5%;通用机械设备38.7亿元,增长69.6%;汽车零配件36.9亿元,增长4.9%;集装箱31.5亿元,增长16.4%。
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青岛外贸韧性的重要支柱,这一支柱在今年将持续强化。
根据青岛今年发布的《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青岛将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的“算力券”,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降低算力使用门槛;对新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分别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智能工厂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创新驱动带来的新质生产力,是青岛制造抵御风浪、坚定“出海”的最坚强后盾。
02 | 以城市之力助企业“出海” |
当全球市场波动带给企业更大发展压力,青岛的选择是与企业站得更近。
2024年,青岛以市政府名义研究出台新一轮14条外贸发展扶持措施,重点引育一批国际贸易供应链头部企业,近8000家企业获得出口信用保险、开拓国际市场、“十强”产业贴息的资金支持,享惠规模近2亿元。
政策支持转化为青岛的开放动能。2024年青岛进出口突破9000亿元,居北京之后,保持北方第二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深圳、宁波、广州、厦门之后保持第5位。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6291.3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9.3%。
用真金白银与企业站在一起,尤其是民营企业站在一起,是青岛坚定清晰的战略选择。
根据青岛市民营经济局与青岛市贸促会联合出台的《青岛市助力民营和中小企业出海“青帆远扬”行动方案》,青岛将组织企业参加逾170场海外展会,涵盖食品、纺织、五金、轮胎、汽配等青岛优势行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行业,开展瑞士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年度重点活动,为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当好“导航员”和“服务员”。
而根据山东省商务厅发布的“2025年外贸稳量提质十大行动”,位列首位的就是市场开拓行动,明确提出全年将支持1万家企业参加370场以上境外展洽活动,对重点展会展位费给予70%补贴,新市场展会补贴比例提升至80%。
青岛市商务局也在今年制定了助力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行动计划,推荐重点境外展会300个,支持2000家以上企业境外参展,充分利用展会,进一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青岛市商务局着重提到了“大力发展中间品出口”。随着青岛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某些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可以拿到海外去加工,即借由全球分工调整扩大进出口、吸引外资。
青岛将依托产业优势,筛选一批电子电器、汽车零配件、显示模组等重点企业,利用易瑞国际等国家中间品贸易促进平台,扩大与重点国别供应链合作。
青岛的开放优势,正在转化为企业“出海”的优势。
03 | 国家战略下的开放新突破 |
目前,全球产业链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可控”,制度型开放也日益成为借由规则对接破解“非关税壁垒陷阱”的必然选择。就青岛的创新实践来看,这座深刻开放基因的城市已探索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成果——
全国首笔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跨境保函业务落地青岛;创新试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电子支付、关税保证保险担保备案等模式;试点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服务模式……
国家战略已经成为青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动力源”,也是青岛参与全球产业链新一轮调整的最大优势所在。
从实效来看,截至2024年底,上合示范区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00项,开通中欧班列突破4100列,与20个国际口岸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77%。
青岛自贸片区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共探索形成300余项创新举措,直接带动外贸进出口实现年均增速21%,利用外资平均增长21%,引聚世界500强中外投资项目72个为青岛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作为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承载地,青岛也能更先一步,将政策红利输送到企业手中。
就在不久前,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自4月1日起,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政策在青岛自贸片区正式落地,预计该政策每年可为片区内从事离岸贸易的企业减负2000多万元。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型离岸贸易”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新型离岸贸易是近年来在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和制度型开放背景下兴起的一种贸易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创新和技术赋能,实现贸易流程的“去物理化”和“数字化重构”,使企业能够在不依赖货物实际过境的情况下完成全球资源配置和交易结算。
也就是说,企业能够在本地把国外货物卖给全球客户。
推进发展新型离岸贸易有利于我国外贸主体超越本土资源限制,培育外贸新模式和新动能,更好适应国际贸易趋势变迁,减少或规避贸易摩擦。青岛相关企业,已经可以享受到政策红利。
关税壁垒或许能制造短期阵痛,但无法逆转全球化分工的深层逻辑。真正的确定性不在于回避风浪,而在于锻造直面风浪的能力。在新发展格局的“潮涌”中,青岛正将开放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出海”的韧性和能力,无惧风浪,拥抱全球市场。